中國提出的文明觀,飽含著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傳承發(fā)展形成的文化自覺與思想智慧,也體現著開放、自信的大國氣度
“我們要樹立平等、互鑒、對話、包容的文明觀,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,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,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(yōu)越。”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闡述的文明觀,指出了一條人類文明和諧共生之路,對世界和平與發(fā)展事業(yè)具有重要指導意義。
縱觀人類歷史,因文明沖突而導致的戰(zhàn)爭屢見不鮮。“文明的沖突是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”“全球政治主要的和最危險的方面將是不同文明集團之間的沖突”……美國學者塞繆爾·亨廷頓上個世紀末的斷言,至今仍被人提起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石碑上,用多種語言鐫刻的“戰(zhàn)爭起源于人之思想,故務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衛(wèi)和平之屏障”,依然是當今時代的警鐘。文明優(yōu)越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,文明傲慢等言行不時發(fā)生,導致世界隨時面臨沖突的風險。
如何破解文明沖突這一時代難題,讓多樣文明在相遇相知中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?正確的思想引領是關鍵。正如拿破侖曾經說過的,世上有兩種力量:利劍和思想;從長而論,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。習近平主席倡導的文明觀給出了中國方案。平等、互鑒、對話、包容的文明觀,飽含著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傳承發(fā)展形成的文化自覺與思想智慧,也體現著開放、自信的大國氣度。
“物之不齊,物之情也。”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,2500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,孕育出各自獨特的文明。文明沒有高低、優(yōu)劣之分,每種文明雖各有千秋,但在價值上都是平等的。只有承認文明的平等性,才能進行有效的交流互鑒。只有在平等的基礎上互鑒、對話,才能讓人類文明更為豐富多彩,充滿發(fā)展的活力。真正自信的文明必定有廣闊的胸襟,吸納其他文明優(yōu)點,豐富完善自我。包容是文明互鑒、對話的動力。秉持包容精神,就可克服“文明沖突”,實現文明和諧。
平等、互鑒、對話、包容的文明觀,是以互信、互利、平等、協(xié)商、尊重多樣文明、謀求共同發(fā)展為內容的“上海精神”的體現,引領上合組織成員國在文明大花園中兼容并蓄,共同繁榮發(fā)展。上合組織成員國都位于絲綢之路沿線,駝鈴聲聲的絲路古道,為各國文明的交流互鑒提供了難得機遇,傳承著各文明平等相待、開放包容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也為沿線各國的發(fā)展繁榮奠定了基礎。如今,上合組織將人文合作與安全合作、經濟合作并列為上合組織“三大支柱”。通過簽署成員國政府間教育合作協(xié)定、文化合作協(xié)定、科技合作協(xié)定等多份文件,舉辦近百次藝術節(jié)、運動會、冬令營等各國廣泛參與的活動,不斷搭建民心之橋,促進地區(qū)內的文明對話。
上合組織17年的發(fā)展歷程向世界證明,秉持平等、互鑒、對話、包容精神,各文明完全可以在相互理解、欣賞的基礎上和諧共生、融合發(fā)展。中國提出的文明觀,從思想深處為上合組織各國和平共處貢獻智慧,值得世界思考借鑒。